首页 > DB新闻中心 > 公司新闻

DB电竞·(中国区)官方网站|典藏专辑 | 谁陪皇上看画?奎章阁的艺术政治学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4:11    次浏览

元代奎章阁学士院(以下简称奎章阁)位于大都西宫兴圣殿的西廊,据学者王璞子推测,位置应在今北京图书馆一带。自天历二年(1329)到至元六年(1340)改名为宣文阁前,奎章阁在元文宗一手主导下,成为元代内府收藏书画珍玩的重镇,再现了唐宋盛世下,君臣同赏书画的艺文雅事。在奎章阁中,陪同元文宗鉴赏书画的群臣里,最为人熟知且褒贬不一的人物,当属鉴书博士柯九思。 《元文宗像》,台北故宫藏在今日的艺术史研究中,柯九思往往和奎章阁密不可分,议题不单纯和柯九思的才情、元文宗的赏识相关,他的崛起陨落也隐隐映照出元代皇室继承权、朝廷派系斗争等种种的政治面貌……奎章阁风波故事该从何谈起,兴许由奎章阁的第一桩政治危机开始?天历三年(1330),奎章阁学士向元文宗集体请辞,他们放低姿态,向皇帝表示:“陛下出独见,建奎章阁,览书籍,置学士员以备顾问,臣等备员,殊无补报,窃恐有累圣德,乞容臣等辞职。”这段文字开头先是赞扬皇帝建立奎章阁的创举,接着话锋一转,自认身为奎章阁员的他们不仅难以回报,更恐惧去损毁皇帝德行,因故请求离去。这请辞的语气委婉,字里行间却透露出一丝不寻常的氛围,其中“有累圣德”更是让人玩味。这次请辞的奎章阁学士除了忽都鲁都儿迷失和撤迪,令人讶异的是撰写《奏开奎章阁疏》《奎章阁铭》及《奎章阁记》的虞集也在其中。虞集,字伯生,号邵庵,又号道园,晚号翁生,其五世祖为宋代丞相虞允文,他在大德六年(1302)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,仕途始于元成宗,历经武宗、仁宗、英宗及泰定帝之后,元文宗时期成为草创奎章阁的最佳助力。在文宗的属意下,虞集奉命上疏奏请开奎章阁,他曾提及元文宗的建阁初衷是“万机之暇,观书怡神,则恒御焉”。由此可见,奎章阁是皇帝在朝政繁忙之余,赏玩书画的所在,阁员职责是伴随君侧,协助鉴赏书画等文艺活动。随着文宗待在阁中时间的增长,这些入阁大臣开始遭朝廷官员质疑,臆测他们在君侧议论时事,插手政治。这些指责让奎章阁学士们难堪,尤其受文宗重用的虞集更是备感压力,面对种种指责只叹“有累圣德”而表示辞意。这桩风波最终以文宗下诏要求众学士“勿辞”作结,尽管圆满落幕,但俨然已见朝廷对奎章阁的非议声浪。然而在这躁动不安的政治氛围之下,有人以奎章阁作为仕途的开端,职位扶摇直上──此人便是柯九思。陶宗仪《奎章政要》的记载中,常陪伴文宗鉴赏的官员不只有创阁的元老虞集:“文宗之御奎章日,学士虞集、博士柯九思常侍从,以讨论法书名画为事。”可见当时在奎章阁中,受到皇帝喜爱的尚有柯九思。柯九思,字敬仲,号丹丘生,天历元年(1328)献上《建储论》及《招岛夷文》得到文帝重视,不久即授典瑞院都事,秩从七品。而后不到半年时间,柯九思进入奎章阁,跃升从五品的参书职位。天历三年(1330)在朝廷对奎章阁抛出诸多怀疑,虞集等学士转而低调并筹划辞职的前夕,柯九思却是破格升迁至正五品的鉴书博士,成为陪伴文宗鉴赏的主要对象。 皇帝心机元文宗对书画鉴赏的重视,在草原民族出身的元代皇室中十分罕见,然而奎章阁会引发争议及政治联想,无疑是由于建立时机十分诡谲。学界对奎章阁建立的时间说法不一,但可确定它未经正式的议事程序,是在朝廷权力真空时设置,当时正逢文宗为燕铁木儿拥立,仍与兄和世?争权之际。致和元年(1328)在元泰定帝去世后,分别由直嫡的阿速吉巴(谥号天顺帝)、元文宗图帖睦尔以及其兄和世?(谥号元武宗)争夺王位,在这场皇权争夺战中,天顺帝、元武宗短暂即位,元文宗经历了登基和被迫退位的几番折磨,最终站上权力顶端,年号从“天历三年”转为元文宗制定的“至顺元年”。在长达近两年的皇室斗争期间,元文宗筹划建立起主掌皇室收藏的奎章阁。收藏看似事小,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一环。唐朝《历代名画记》提及“汉武创置秘阁,以聚图书;汉明雅好丹青,别开画室”。由此可见,皇室收藏最早追溯回汉代,汉武帝及汉明帝皆有收藏书画的记录,珍贵书画皆是“天下之物”,收藏成为一种展演皇权的方式。元文宗建起奎章阁,既是延续以往对“皇室收藏”的想象,同时皇帝召集各个臣子参与鉴赏及书写题跋的活动,成为另一种独特且别致的政治文化宣传,正如《奎章阁铭》中希望发扬的理想:“乃辟延阁,左图右史。匪资燕娱,稽古之理。” 图1 -1:《摹唐张萱〈虢国夫人游春图〉》,北宋,辽宁省博物馆藏在《九宫词》中,柯九思描写鉴书活动的盛况:“四海升平一事无,常参已散集诸儒。传宣群玉看名画,先进开元纳谏图。”诗开头先是称扬元文宗朝内天下太平,其次叙述文宗下朝后召集众臣一同赏画,臣子们透过图画来纳谏的景象。现存元代文集中,还留有虞集及揭傒斯奉皇帝之命完成的《明皇出游图》题画诗,正呼应柯九思诗里描写群臣写跋进谏的奎章阁日常情形。可惜《明皇出游图》今已不存,目前近似画题及风格的作品,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北宋摹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(图1)可供参考。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母本传为唐张萱所绘,画中呈现杨玉环姊虢国夫人、秦国夫人及其侍从在明媚春日的出游景象。画卷前幅为三名骑马开道的侍从,中间则为虢国夫人及秦国夫人,她们穿着华丽衣裳,轻松地拉揽缰绳,随马儿稳健的步伐悠闲前进。至于跟随在两位夫人身后的侍从们,则左右照护奶妈及孩子。 图1 -2:《摹唐张萱〈虢国夫人游春图〉》,局部,北宋,辽宁省博物馆藏这类以皇室为主题的人物画在唐代盛行,今佚的《明皇出游图》也是其中一例。虞集观画后依皇帝命令题诗,诗文为:“开元盛事何人画,玉冠芙蓉御天马。从官骑步各有持,移仗华清意闲暇。宫袍如锦照青春,诏许传看思古人。不知身在瀛洲上,亲奉图书侍紫宸。”不同于一般描述画家的风格及艺术定位的题画诗,虞集题画诗前半段旨在描述图画内容,说明画中人物的衣着形貌及活动,宣扬玄宗时期的盛世繁华;后半段则又回到观画当下,虞集不忘提及在文宗的准许下,方有欣赏绘画并思怀古人的机会。同样一幅画作,揭傒斯的题画诗宛如一体两面,表现出臣子主动谏言的积极性,同时藉由画作劝诫皇帝:“明皇八骏争驰道,还是开元是天宝?长安花发万年枝,不识韶华醉中老。奎章阁下文书静,冕旒端拱唐虞圣。此图莫作等闲看,万古君王作金镜。”揭傒斯在诗中抛出“还是开元是天宝”一句,实为朝廷兴衰与否的疑问,典故是来自唐玄宗虽有“开元之治”的贤良政绩,但天宝年号时期耽于女色享乐,导致朝廷衰亡的史实。在此揭傒斯选用以史为镜的儒家传统观点,藉此唱和虞集的“思古人”之情,同时向皇帝表示“此图莫作等闲看”,告诫元文宗能记取前代教训,不因享乐而疏于国事。虞集和揭傒斯二人对《明皇出游图》正反两面的诠释,提供元文宗看待唐代历史的不同角度,达到鉴史的效果,此时观画本身不单纯是陶冶性情的艺文活动,同时也成为针砭政治的场域。至于元文宗接受儒臣们看法,展现出愿意广纳谏言的雅量,似乎让他在激烈的元代皇位争夺战下,更贴近儒家经典的明君形象,鼓励治国人才前来追随。柯九思传奇 图2 -1:《曹娥碑》,晋,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2 -2:《曹娥碑》,局部,晋,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2 -3:虞集,《曹娥碑题跋》,元,辽宁省博物馆藏启功认为,柯九思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眼光,不亚于唐代褚遂良、宋代米氏父子等鉴定名家。元文宗曾向柯九思下令“凡内府所藏法书名画,咸命鉴定”,特别任命他为奎章阁鉴书博士。奎章阁鉴书博士为正五品,官阶虽然不高,但其职位隶属于奎章阁鉴书司下,属员只有一人,又鉴辨书画的职务单纯,因此独立成司的作法,在职权或组织架构上都可谓不合时宜,所以这可说是文宗提供给柯九思的特别待遇。其次,原本组织规定下博士应为二人,但柯九思在位期间只有他一人任职,所以柯九思在奎章阁扮演的角色更显特殊,使得他成为奎章阁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。 图3 -1:杨无咎,《四梅图》,南宋,北京故宫藏 图3 -2:杨无咎,《四梅图》,局部,南宋,北京故宫藏 图3 -3:柯九思,《四梅图题跋》,元,北京故宫藏柯九思的鉴定造诣能够得到关注肯定,最早来自他所收藏的晋人书《曹娥碑》(图2)。《曹娥碑》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,北宋宣和装裱绢本,是东汉年间为颂扬曹娥孝行而书作,隶书结体扁势,笔画舒展自然。南宋时《曹娥碑》曾进入内府,因此有高宗赵构的题跋,而后分别由权臣韩侂胄、贾似道递藏。元初经手郭天锡、乔篑成二人之后,由柯九思获得。早在进入奎章阁之前,柯九思便已有这件稀有珍品并吸引众人目光,与其交好的朝臣虞集、宋本、谢端、宋褧及林宇特来观赏,虞集观后更不禁称道:“近世书法殆绝,政以不见古人真墨故也。此卷又萧梁李唐诸名士题识,传世可考,宋思陵又亲为鉴赏,于今又二百余年,次第而观,益知古人名世万万不可及……”由此来看,柯九思的鉴藏能力不言自明。而他曾经收藏过的画作多为精品,包含有宋人《溪山行旅图》、南宋杨无咎《四梅图》(图3)及元赵孟頫《秋郊饮马图》(图4)等,目前所知其主要收藏印有“柯九思”“柯九思敬仲”“丹丘柯九思章”“敬仲书印”“柯九思真赏”“柯九思秘籍”“训忠之家”等朱文印,“柯九思私印”“丹丘生”“任斋”等白文印,以及“玉堂柯九思私印”葫芦朱文印。 图4 -1:赵孟頫,《秋郊饮马图》,元,北京故宫藏 图4 -2:赵孟頫,《秋郊饮马图》,局部,元,北京故宫藏 图4 -3:柯九思,《秋郊饮马图题跋》,元,北京故宫藏除了鉴定专才,柯九思在书画上也不遑多让,画竹尤为著名。《图绘宝鉴》认为其画竹技法师从文同,目前传世作《清秘阁墨竹图》(图5)被视为真迹。《清秘阁墨竹图》是柯九思留宿清秘阁时为倪瓒所作,画中一竹一石左右相伴,画家下笔的笔锋干净利落,使竹叶飘逸自然,墨色层次分明;柯九思在画石时将受光处留在正面,石缘上端的层层皴线则带出奇石的浑厚雅意。柯九思的书法造诣方面,明代鉴藏家王世贞称赞他“亦善书,四体八法,具能起雅去俗”。虽然书法艺术的名气不如绘画,但绝对有可看之处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的柯九思《书上京宫词》(图6),根据学者推断应为任职奎章阁时奉敕所作,内容记录下元文宗赏赐皇姑大长公主的景况,后录呈无言大禅师。《书上京宫词》全篇的书法风格清朗爽健,驰笔纵横之际,间架结构完整笃实,和谐且不落于呆板窠臼。收藏书画及创作兼长,使柯九思和当代才俊有更多交集往来,像是有朱德润、赵雍、张雨、顾瑛及倪瓒等人。同时柯九思也与比他年长18岁的虞集交好,早在奎章阁筹办期间,两人便已密切互动。在柯九思荣升鉴书博士的时候,虞集即便无法到场致贺,也写帖表达祝福之意。 图5 :柯九思,《清秘阁墨竹图》,元,北京故宫藏 图6 -1:柯九思,《书上京宫词》,元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 图6 -2:柯九思,《书上京宫词》,局部,元,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藏除了和虞集的惺惺相惜,两人在仕途上相互支持,元文宗的赏识更是柯九思生涯的转折点。不到一年三个月的时间,柯九思便由从七品的典瑞院都事跃升至正五品的鉴书博士,负责鉴辨书画真假。奎章阁的秘玩书画实际上是来自内府秘书监的收藏,当它在阁中由皇帝御览或君臣鉴赏时,则由奎章阁隶属的“群玉内司”管理,鉴赏过的藏品会再添上钤印,最后送回原收藏处。柯九思所担当的鉴书博士职务,即是鉴定这些来自内府收藏的法书名画,初估他曾过眼的书画数量应有60多件,其中包含阎立本《步辇图》卷(图7)、关仝《关山行旅图》轴、传李成《茂林远岫图》及赵佶《芙蓉锦鸡图》(图8)等今日众所皆知的重要画作。柯九思扮演鉴定书画的角色之外,也多次应文宗要求,将自家收藏上呈到奎章阁,像是前述提及的晋人书《曹娥碑》《定武兰亭真本》。然而有趣的是,文宗往往在不久之后,再次将这些藏品赐还柯九思。 图7 -1:阎立本,《步辇图》,唐,北京故宫藏 图7 -2:阎立本,《步辇图》,局部,唐,北京故宫藏 图8 :赵佶,《芙蓉锦鸡图》,北宋,北京故宫藏中国历代皇帝对书画珍品的执着,最著名的莫过于“萧翼赚兰亭”──唐太宗为了获取王羲之墨宝,派遣萧翼巧取辩才和尚收藏的故事。相较于唐太宗对收藏的强烈欲望,元文宗呈现另一种帝王面貌。天历元年(1328)二月进呈入宫的《曹娥碑》,在宫廷待了两个月之后,就因为文宗嘉奖柯九思善于鉴定辨别,令时任奎章阁侍书博士的虞集题记并赐还。柯九思上呈《定武兰亭真本》的情况也十分类似,皇帝仅在御览之后,亲识“天历之宝”便赐还。对元文宗而言,他和柯九思展现出的君臣情谊,似乎远胜过收藏本身,也不吝于给予赏赐。元文宗在赐还《定武兰亭真本》当日,亦赏给柯九思《鸭头丸帖》,而后又赐李成《寒林采芝图》,对柯九思的爱戴与信赖溢于言表。对于文宗的宠信,柯九思也以真挚情感回应,《春直奎章阁二首》其中一首写道“春来琼岛花如锦,红雾霏霏张九天。底事君王稀幸御,儒臣日日待经筵”,表现出儒臣在奎章阁中等候,期待着皇帝前来共赏书画的心情。奎章阁暮日元文宗的赏识有如双面刃,柯九思随即受到朝廷官员眼红,尤其是出身于世袭蒙古贵族的权臣。担任博士不到半年的时间,他就在至顺二年(1331)受到御史台的弹劾,理由是“性非纯良,行极矫谲,挟其末技,趋附权门”。这里所指的“末技”,无庸置疑就是他引以为傲的鉴赏能力。柯九思难敌外在的压力,终究是离开了上都,结束这段大起大落的官宦生涯,晚年流寓在吴中一带。奎章阁面临的难关不只是鉴书博士柯九思离去,扶持它茁壮的关键人物元文宗于至顺三年(1332)八月,在上都逝世。元文宗的逝世再次为宫廷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继承权战争,而虞集在元顺帝登基之前,选择告病还乡。当热衷文化的皇帝及才华洋溢的儒生学士不再,奎章阁的存在变得可有可无。即便日后揭傒斯任职艺文监丞,期间努力维持奎章阁的运作,深获时人称道,但终究敌不过当时政治混乱的局面,走向衰亡。直到至元六年(1340),元顺帝有意恢复奎章阁的文化盛况,听从奎章阁学士康里巎巎的提议,将奎章阁改名为宣文阁,然而这已是后话。张筠为《典藏·古美术》编辑、《典藏·读天下》特约编辑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方匡水、李小芬,《柯九思与元文宗时期的内府书画鉴藏活动》,《艺术史研究》,页74-77姜一涵,《元代奎章阁及奎章人物》,台北:联经出版公司,1981傅申,《元代皇室书画收藏史略》,台北:台北故宫,1981万新华,《柯九思的书画艺术与鉴藏活动》,《中华书画家》,页4-34AnkeneyWeitz,Art and Politics at the MongolCourt of China:TughTemur’s Collection of Chinese Paintings,ArtibusAsiae,Vol. 64,No. 2(2004),pp.243-280典藏专辑 | 蒙古公主开派对:元代大长公主的艺友与书画收藏典藏专辑 | 叩阁披阅的快事:元代皇家内府书画珍藏之浮光掠影典藏专辑 | 长假出行小攻略:去首博“大元三都”展领略帝都繁华典藏专辑 | 公主的雅集:台北故宫蒙元皇室与书画鉴藏文化特展更多精彩内容请参阅《典藏·古美术》中国版10月号